1.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微创技术用具技术领域,种微组织尤其是创软涉及一种微创软组织剥离及造腔套件。
背景技术:
2.为了实现临床微创技术的剥离微创性、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及造件发展出了形式各样的腔套微创手术术式以及手术器械,其中包括经皮椎体椎弓根定位、种微组织椎间孔定位以及椎板间隙定位等一系列术式和手术工具。创软脊柱微创镜下软组织剥离、剥离止血一直以来是及造件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和显露解剖结构的重要环节。目前的腔套手术定位和软组织剥离主要依赖于术中x线图像结合术者经验定位手术部位,以及通过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专用双极射频电极烧灼分离骨面软组织制造骨周围空腔为减压提供空间。种微组织
3.目前的创软微创手术定位采取术中x线透视定位,医生根据经验判断穿刺位点的剥离准确性,再通过四级套筒逐级扩张皮肤、及造件皮下脂肪层、腔套筋膜层、肌肉等软组织,更换工作通道或者套管形成小切口开放通道以便手术工具进入。但是在正式手术开始前还需要人为制造软组织腔隙显露出骨性解剖结构。此时,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专用双极射频电极烧灼分离骨面软组织,制造骨周围空腔为减压提供空间,同时还需要不停向腔内灌注生理盐水通过一定的水压来保持腔隙的空间。
4.目前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定位过程完全依赖于术中x线透视,增加了术者的放射线接收剂量,同时严重依赖术者的临床经验和解剖结构与空间定位能力,有时甚至会定位错手术节段导致严重错误。其次,在放置工作通道或者套管后需要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专用双极射频电极烧灼剥离骨表面软组织,此过程费时费力,容易导致软组织出血,过度切除软组织导致组织失活,同时双极射频电极又容易导致骨面内神经损伤;最后,皮肤切口大小严重影响了腔隙内水流出的通畅与否,由于软组织活瓣的作用常常阻塞出水口,导致水压增加、视野模糊。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创软组织剥离及造腔套件,提升剥离软组织可视性以及通过膨胀球囊压迫止血提升人造腔隙工作效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创软组织剥离及造腔套件,包括用于连接光学示踪器的穿刺导针、穿刺剥离件和造腔套件;所述穿刺剥离件内部开设有首尾贯穿的穿针孔;
7.所述造腔套件包括球囊套筒、膨胀球囊和膨胀支架,所述球囊套筒内部开设有首尾贯穿的穿针孔,所述膨胀支架套设在所述球囊套筒的端部,所述膨胀球囊安装在所述膨胀支架和所述球囊套筒之间。
8.进一步的,所述穿刺剥离件的前端为扁平状的铲刀形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膨胀支架的开口端安装有卡环。
10.进一步的,所述卡环包括第一圆环、柔性连接层和第二圆环,所述柔性连接层连接
于所述第一圆环和所述第二圆环之间,所述第一圆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的直径。
11.进一步的,所述柔性连接层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
12.进一步的,所述膨胀球囊的两端均设有开放口,两个所述开放口处均与所述球囊套筒密封粘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球囊套筒上在所述膨胀球囊的覆盖区域开设有若干进液孔,所述球囊套筒远离所述膨胀球囊一端的侧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压力推注器的连接口。
14.进一步的,所述膨胀球囊的外表面设有药物涂覆层。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了一种微创软组织剥离及造腔套件,通过穿刺导针连接光学示踪器进行定位,利用穿插在穿刺导针上的穿刺剥离件的前端对软组织进行剥离,实现了可视化骨面软组织剥削范围,避免过度剥削导致的黄韧带损伤甚至神经损伤,大大提升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利用球囊套筒穿插在穿刺导针上亦可实现软组织扩张的可视化,通过膨胀球囊撑开膨胀支架分离骨与其周围软组织,并对已分离的软组织进行压迫止血,膨胀球囊和球囊套筒撤出后留下扩张的膨胀支架形成人造腔隙,大大提升经皮微创手术造腔效率,避免软组织活瓣阻塞出水口。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剥离件的两个侧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造腔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造腔套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导针、2-穿刺剥离件、201-穿针孔、3-球囊套筒、4-膨胀支架、401-卡环、4011-第一圆环、4012-柔性连接层、4013-第二圆环、5-膨胀球囊。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1
26.如图1-图4所示,一种微创软组织剥离及造腔套件,包括用于连接光学示踪器的穿刺导针1、穿刺剥离件2和造腔套件;穿刺导针1用于穿刺定位手术节段以及手术通道的选择,在穿刺导针1初步定位手术节段后以其作为导针置入装备了光学示踪器的穿刺剥离件2,通过三维ct重建脊柱模型后可通过穿刺导针1和光学示踪器实时了解穿刺剥离件2的手术节段、深度、角度以及骨面软组织剥离的范围,防止穿刺剥离件2放置错误导致血管和神经损伤;其中:穿刺剥离件2内部开设有首尾贯穿的穿针孔201,使穿刺导针1刚好可以穿过穿刺剥离件2上的穿针孔201;穿刺剥离件2的前端为扁平状的铲刀形结构,后端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穿刺剥离件2前端设计成铲刀形结构,可通过皮肤线性切口进入软组织,易于通过肌间隙到达骨面,同时铲刀形头部不易进入椎管内伤及神经。其中光学示踪器为现有技术,在专利cn216985142u中已经公开,其原理和结构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27.造腔套件包括球囊套筒3、膨胀球囊5和膨胀支架4,球囊套筒3内部开设有首尾贯穿的穿针孔201,膨胀支架4套设在球囊套筒3的端部,膨胀球囊5安装在膨胀支架4和球囊套筒3之间。
28.膨胀支架4的开口端安装有卡环401,卡环401包括第一圆环4011、第二圆环4013和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的柔性连接层4012,柔性连接层4012连接于第一圆环4011和第二圆环4013之间,膨胀支架4膨胀后将球囊套筒3和膨胀球囊5撤出后,通过卡环401对膨胀支架4进行固定,第一圆环4011卡在皮肤的外侧,第二圆环4013卡在皮肤开口处的内侧,第一圆环401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环4013的直径,防止其进入皮肤切口内部。
29.膨胀球囊5的两端均设有开放口,两个开放口处均与球囊套筒3密封粘接固定,不影响穿刺导针2穿入球囊套筒3内,球囊套筒3上在膨胀球囊5的覆盖区域开设有若干进液孔,球囊套筒3远离膨胀球囊5一端的侧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压力推注器的连接口,连接口与进液孔连通,压力推注器的原理和结构类似于注射器,用于通过球囊套筒3上的连接口向膨胀球囊5内部注射液体,使膨胀球囊5膨胀,膨胀支架4通过膨胀球囊5的扩充被打开并固定在扩张状态,形成支撑。
30.膨胀球囊5的外表面设有药物涂覆层,用于粘附所需药物,在膨胀球囊5扩张时进行药物涂覆,减少软组织空腔出血、抗感染和促进术后愈合。
31.工作原理
32.该套件使用时,以磁共振、三维ct等医学影像为基础,在电脑上显示出一个三维可视化脊柱模型,进行骨面软组织剥离时,通过光学示踪器和穿刺导针1跟踪穿刺剥离件2并将其位置以虚拟探针的形式实时更新显示,使穿刺剥离件2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软组织剥离完成后,进行造腔时,将光学示踪器卸下,然后将穿刺剥离件2从穿刺导针1上撤出,穿刺导针1保留在原位,在通过穿刺导针1更换连接好压力推注器和光学示踪器的球囊套筒3,通过压力推注器向膨胀球囊5内注入液体使球囊膨胀,进而带动膨胀支架4膨胀,膨胀球囊5扩
张分离骨与其周围软组织,并对已经分离的软组织进行压迫止血,通过一定时间的膨胀球囊5扩张后,取出球囊套筒3和膨胀球囊5,保留已经撑开的膨胀支架4在软组织空腔中,然后通过卡环401固定在皮肤上,造腔完成后膨胀支架4通过圆形卡环401进行固定,圆形卡环401有助于软组织腔出水顺畅,避免了软组织活瓣所致出水不畅。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